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六百余年历史文化名镇 山地传奇、黔中古镇—青岩古镇欢迎您!  价格公示
古镇动态 >   景区新闻

解读 | 明清时期青岩的军事建置

发布时间:2016/11/2 9:32:22  浏览次数:27673次

 青岩自明洪武十一年(公元1378年)设立以来,历明清两朝533年,又历民国38年,历经战火不断的571年,是一座典型的军事重镇。

 

    青岩本是山名,元代时属白纳县境内的一个自然村,当时尚未在此设立行政机构。明王朝建立后,派大量军队进入贵州,政权巩固后留在贵州,实行屯田,自给自足,还可以完纳税粮。明洪武十一年(公元1378年),贵州各地开设屯堡。青岩被指定作为军队屯田的一个基层单位,叫百户所。当时军队的编制称卫,驻某地即称某卫,驻贵州的即称贵州卫。每卫5600人。卫之下设5个千户所(分前、后、左、右、中千户),每千户1220人,下设10个百户所,每百护所有士卒120人,设总旗2人,每总旗领50人。小旗10人,每小旗领兵10人。总旗授田24亩,小旗授田20亩,士卒授田18亩。屯田规定,即军屯以外的余田由官府招募人民佃耕,或由汉族地主承领再转佃他人,使土司占有土地外流,土司政治主权与土地所有制开始分离,并从根本上动摇了土司统治的基础。

 

    明洪武十五年(公元1382年)置贵州都指挥使领贵州等18卫,洪武二十六年(公元1393年)又增置贵州前卫。贵州前卫仍领前、后、左、右、中5个千户所,中千户所第九个百户所就驻青岩。百户长姓王名荣(字元贵),手下两位总旗一为车继荣、一为班明,原驻防中曹司,后率120人换防至青岩,兴建青岩堡屯田。班明与弟班礼二人为花溪青岩班氏之祖,从江西换防至黔。“班戌者,调他省外卫之兵来助戌守,而本卫之兵又或他戌。凡班戌者更换有定期,调遣有场所,其所戌之地为哨,其兵为哨兵,而车卫之甾戌诸哨者为防兵。”

 

    明弘治《贵州图经新志》载:“青崖(青岩狮子山)在治城(贵阳)南五十里,贵州前卫屯田在其下”。至此,青岩作为军队屯田的百户所,正式设治。各屯堡百户所于卫所要害之地,除设立哨所以作防卫外,同时在驿道上设传递公文的铺和传递军情的塘,在双狮峰下驿道旁屯垦戍边,史称“青岩屯”。驻扎青岩屯田的军队,为了驻地的安全和防御,修建了青岩堡。据《贵阳府志·疆土图志》载:“其东四里至余庆堡(今歪脚寨),南七里至广顺州首善里新烧,西六里至广顺州首善里龙井寨,北十里至桐木岭。”

 

    明天启二年(公元1622年),贵州爆发了一场土司反明的大规模战争。水西土司安邦彦、奢崇明联合水东土司宋万化,攻陷安顺、平坝、龙里等地,进而围攻贵阳。贵州卫和贵州前卫的屯田兵腐败无力抵抗,闻风溃散。青岩土司班麟贵起而协助官军,“四年,从解贵阳围有功,授指挥同知。已而自建青岩城,控制八番十二司,即用为土守备。”指挥同知即卫指挥使的副职,守备是临时指派分守一城一地的军官,无固定品级。从此,青岩由明初的百户所上升为指挥同知署。

 

    青岩设置指挥同知署后,班麟贵时期有常备士兵50名;班应寿时期有常备士兵80名。若遇战争或其他紧急紧急状态,土司可召集辖地各村寨士兵数百人乃至上千人。这些临招士兵从未经过正规训练,平时在各地劳作,战时自带口粮无条件为土司作战,但有一定的粮食补助。直到清代大举推行流官制度后,士兵方先后裁减。